德國知名汽車專家杜登霍夫指出,這波價格戰尤為激烈,“因為是特斯拉推動價格戰,希望借此獲得市場壟斷地位。”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廠利潤非常高,能達到25%。但其他車商并非如此。
降價大潮中,德國車商也不能幸免。電動車領域,在特斯拉數次降低電動車在華售價后,寶馬和大眾等德國車商也開始降價。中國是德國車商最重要的汽車市場。2022年在中國,乘用車銷量為2320萬輛,幾乎是德國的9倍,遠超整個歐洲。德國《經濟周刊》3月14日聚焦“德國車商在中國的真實表現”,報道評估稱,中國市場的汽車銷售潛力仍是巨大的,在可預見的未來,中國可能繼續是德國汽車工業的“大引擎”。不過,“大引擎”可能受到中國與西方之間日益增長的裂痕影響。此外,這些德國車商也在中國面臨激烈競爭。
杜登霍夫說,目前的價格戰“對德國車商而言是個大風險”,因為德國品牌在中國的利潤一直不錯,如今不得不面對利潤明顯減少的問題,“對德國車商而言,重要的是在電動車領域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,而這方面的競爭最激烈”。
如何保住中國市場份額?德國商業媒體《資本》3月15日發文,以大眾汽車為例探討了德國車商在中國面臨的挑戰。文章表示大眾只能尋求節約成本、推出新車型,因為現有車型的銷售價格與競爭對手相比太高。然而,“即使是最嚴格的成本削減。也無法在短期內找到并彌補這么多的生產成本節約。換句話說,大眾汽車大概是以犧牲利潤率為代價,來挽救在中國的市場份額”。
杜登霍夫表示,中國在汽車戰略上已押注電動車,而德國車商在這個領域并不具備技術優勢。歐洲計劃從2035年起禁止使用內燃機新車,德國車商也要面對和處理這個問題,這讓他們沒法把精力和時間完全放在電動車領域,“而中國只專注于一個戰略,那就是電動車”。這意味著,德國車商在中國要與時間賽跑,而留給他們的時間并不多。
責任編輯 :
[聲明]本網轉載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此稿件并不代表本網的觀點,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。如果你認為此類稿件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將相關資質證明發送至mingyou360kf@sina.com,名優資源網工作人員會及時回復并處理!